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
大醫首頁 | 站點地圖
本站搜索
Quick Menu
快速返回

當前位置: 本站首頁 >> 教育教學 >> 課程簡介 >> 正文

□ 浏覽文章 【發布時間: 2014-05-30】  【點擊數: 】 【字号: 】 【我要打印


醫學微生物學

【課程名稱】醫學微生物學

【課程類型】專業基礎課

【授課對象】醫學檢驗、醫學檢驗(臨床血液檢驗)

【課程代碼】13102213

【學時學分】理論28學時,實驗12學時,2學分

一、課程簡介

醫學微生物學主要是研究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狀、感染與免疫的機理及微生物學檢查與特異防治。《醫學微生物》是臨床醫學專業、醫學檢驗專業等的基礎醫學課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其任務是通過教學為學生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課程及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基礎,同時結合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作風。本門課程的預備課程為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免疫學。

安排學時:40學時

學分:2學分

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醫學微生物學》,第7版,李凡、劉晶星主編

二、教學内容與要求

緒論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定義和分類;

2.熟悉:醫學微生物學的範疇、研究對象及發展簡史;

3.了解: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新進展、新現與再現病原微生物。

(二)教學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種類(三大類微生物的分類依據及種類)與分布

2.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3.醫學微生物學的範疇、研究對象

4.醫學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微生物概念、種類。

第一章 細菌的形态與結構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細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結構。

2.熟悉:細菌大小的測量單位;革蘭染色技術原理。

3.自學:細菌形态結構的檢查法、其它染色法。

(二)教學内容

1.細菌的大小與形态

2.細菌的結構:

(1)基本結構 細胞壁的結構及主要化學組成、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不同點及其意義、細胞壁的功能及細菌細胞壁缺陷型(細菌L型原生質與原生質球)及其臨床意義。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細胞質及其内容物(質粒、核蛋白體、胞質顆粒)的組成與功能、核質的組成與功能。

(2)特殊結構:莢膜的化學組成、形成條件,抗原性及緻病性。鞭毛的化學組成,抗原性及其與動力的關系。菌毛的性質、種類及其與緻病力的關系。芽胞的概念、形成及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

3. 細菌形态與結構檢查法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細胞壁結構:G+與G-菌的差異及藥物作用點,L型細菌的特點及臨床意義。

2.中介體、質粒、核糖體、異染顆粒等概念及在醫學上的意義。

3.細菌莢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形成條件及在醫學上的意義。

第二章 細菌的生理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細菌的化學組成;細菌生長繁殖條件;專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厭氧菌的劃分;生化試驗原理;細菌生長繁殖及生長曲線;菌落、純培養的概念。

2.熟悉:細菌物理性狀;自養菌與異養菌的劃分原則;細菌獲取營養及能量方式;合成代謝産物在細菌緻病性、細菌鑒别和防治上的意義;培養細菌的方法、培養基、細菌在培養基中生長情況及人工培養細菌的用途等;細菌的分類原則及命名。

3.了解:專性厭氧菌厭氧生長的原理。

(二)教學内容

1. 細菌的理化性狀:化學組成,物理性狀

2. 細菌的營養與生長繁殖:自養菌與異養菌、細菌的營養物質(水、碳氧無機鹽及生長因素等);細菌攝取營養物的機制;影響細菌生長因素;細菌個體的生長繁殖(二分裂,繁殖速度快)及群體生長繁殖、生長曲線及其意義。

3. 細菌的新陳代謝和能量轉換:細菌能量代謝方式;細菌分解代謝産物和生化反應(糖發酵試驗、甲基紅試驗、V-P試驗、枸緣酸鹽利用試驗、吲哚試驗、硫化氫試驗、尿素酶試驗、IMViC試驗原理);合成代謝産物及意義(熱原質、毒素、侵襲性酶、色素、抗生素、維生素、細菌素等)

4. 細菌的人工培養:培養細菌的方法、培養基、細菌在培養基中生長情況及人工培養細菌的用途等。

5. 細菌的分類:細菌的分類原則與層次;細菌命名。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與生長繁殖的規律、細菌在人工培養基上的生長現象;細菌分解、合成代謝産物及意義。

2.教學難點:細菌能量代謝方式

第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大小與形态;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

2.熟悉:病毒的增殖及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病毒的幹擾現象。

3.了解:亞病毒及病毒分類。

(二)教學内容

1.病毒的大小與形态。

2.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病毒結構的幾種對稱類型、病毒核酸、蛋白、脂質等在組分中的主要性質及生物學功能。

3. 病毒的增殖:DNA病毒及RNA病毒的複制周期(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成熟與釋放),病毒的異常增殖與幹擾現象。

4.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病毒滅活、抵抗力。

5. 病毒分類。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及功能;病毒的複制周期;病毒的增殖。

2.教學難點:病毒的複制周期;正常增殖與異常增殖。

第四章噬菌體

(一)目的與要求

1. 掌握:噬菌體的概念;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2. 熟悉:毒性噬菌體、噬菌體複制周期、溶菌現象;溫和噬菌體、溶原性周期及溶菌性周期。

3. 了解:噬菌體的應用。

(二)教學内容

1. 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2. 毒性噬菌體

3. 溫和噬菌體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2.教學難點:噬菌體的溶菌周期、溶原周期。

第五章 真菌概述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真菌的概念及生物學性狀。

2.熟悉:真菌的緻病性與免疫性。

(二)教學内容

1. 真菌的生物學性狀:真菌的形态與結構,繁殖與培養。

2. 真菌緻病性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真菌的概念及生物學性狀。

第六章 遺傳與變異

(一)目的與要求

1. 掌握:遺傳性與變異性概念;細菌遺傳的物質基礎;突變規律及機理;轉移與重組方式

2. 熟悉:細菌遺傳變異研究的實際意義。

3.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應用。

(二)教學内容

1.細菌的遺傳物質:細菌染色體和質粒、轉位因子。

2. 轉移與重組:轉化、接合、轉導、溶原性轉換、原生質體融合。

3. 突變:突變的類型與規律、自發性突變與誘發性突變的機理。

4. 細菌遺傳變異研究的實際意義:在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的應用,測定緻癌物質及基因工程方面的應用。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細菌染色體、質粒的概念及主要性質;突變、轉化、轉導、接合、溶原性轉換的概念及機理。

2.教學難點: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應用。

第七章 細菌的耐藥性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細菌的耐藥性及機制。

2.了解:耐藥性的控制策略。

(二)教學内容

1.抗菌藥物種類及作用機制

2.細菌耐藥機制:産生鈍化酶;藥物作用的靶位發生改變;胞壁通透性改變;抗生素外排增加;抗菌藥物的使用與細菌的耐藥性的關系。

3.細菌耐藥性的防治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細菌的耐藥機制。

2.教學難點:抗菌藥物的使用與細菌的耐藥性的關系。

第八章 消毒滅菌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安全

(一)目的與要求

1. 掌握:消毒、滅菌及防腐的基本概念。

2.熟悉:常用物理和化學消毒滅菌法的原理、方法和影響因素。

3.了解:幹燥和低溫對細菌的影響。

(二)教學内容

1.消毒滅菌常用術語:消毒、滅菌、防腐、無菌、抑菌。

2.消毒滅菌方法及應用:物理消毒滅菌法;化學消毒滅菌法。

3.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劑的性質、濃度與作用時間;微生物的種類與數量;溫度;酸堿度;有機物。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對消毒、滅菌、無菌操作和防腐概念的理解;濕熱與幹熱滅菌效果的比較。

第九章 微生物的感染與免疫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細菌感染基本概念,感染的方式與類型,細菌的緻病性;病毒免疫特點;真菌免疫特點。

2.熟悉:感染的發生與發展;病毒緻病的機制;真菌感染的特點;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和作用。

(二)教學内容

1.正常菌群與機會緻病菌:微生态、正常菌群的概念、分類及意義。條件緻病菌、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調及二重感染。

2.細菌的緻病性:緻病性、毒力及LD50、ID­50的概念。細菌侵襲力與毒素、内外毒素的特點比較。

3.機體免疫防禦

4.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5.病毒感染與免疫

6.真菌緻病性與免疫

第十章 其它微生物檢驗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螺旋體的的概念及分屬;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的主要微生物學特性及檢驗。

(二)教學内容

1.螺旋體:鈎端螺旋體,密螺旋體,疏螺旋體微生物學特性、緻病性、檢驗。

2.支原體:主要微生物學特性,與細菌L型的區别。

3. 衣原體:微生物學特性、緻病性、檢驗。

4. 立克次體:微生物學特性、緻病性、檢驗。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的主要微生物學特性

2.教學難點:支原體與細菌L型的異同點。

三、實驗内容和要求

實驗一:細菌的分離培養技術

(一)目的與要求

1.掌握分離培養技術的意義。

2.熟悉微生物學實驗室規則。

(二)教學内容

1.基礎培養基的制備(示教及錄相教學)。

2.細菌的分離與接種法:平闆劃線分離,肉湯、斜面、半固體等各種培養基的接種。

3.細菌生長:認識菌落特點,菌膜、菌苔、純培養及動力等。

實驗二:細菌形态學檢查

(一)目的與要求

掌握:細菌塗片的制備,革蘭氏染色方法、步驟、原理及應用;油鏡的使用及細菌形态描述方法。

(二)教學内容

一、顯微鏡(油鏡)的使用。

二、細菌塗片制備及革蘭氏染色法。

三、基本形态與特殊構造的觀察:葡萄球菌、鍊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淋球菌、大腸杆菌、炭疽杆菌、破傷風杆菌、白喉杆菌、結核杆菌示教片,并注意莢膜、芽孢、鞭毛及電鏡菌毛照片。

實驗三:細菌鑒定

(一)目的與要求

掌握細菌生化及血清鑒定基本技術。

(二)教學内容

1.糖發酵、枸橼酸鹽利用實驗等。

2.大腸埃希菌及沙門菌KIA。

3.沙門菌、志賀菌多價血清凝集。

4.觸酶試驗。

四、教學時數分配

(一)理論課學時分配

教學内容

學時

緒論

1

細菌形态與結構

2

細菌的生理

2

病毒的基本性狀、噬菌體

4

真菌生物學性狀

2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3

細菌的耐藥性

2

消毒滅菌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安全

2

微生物感染與免疫

4

其他微生物: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氏體、衣原體

6

合計

28

(二)實驗課學時分配

實驗内容

時數

實驗類型

細菌分離培養

4

驗證

細菌形态檢查

4

驗證

細菌鑒定

4

驗證

總學時數

12

五、執行大綱的有關說明

1.本大綱按照衛生部規劃教材《醫學微生物學》第7版編寫,該書由李凡、劉晶星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2.根據培養學生“三基三嚴”的基本要求,對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狀、感染與免疫的機理重點學習。

3.教師在授課中可根據本專業的實際情況酌情取舍,以便體現我校基本特色。

4.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适當介紹學科的新進展、新知識。

希望師生在使用本大綱時注意發現不妥之處,以便再版時修改。

5.思考題:

(1)革蘭陽性菌與陰性菌細胞壁結構區别及其意義。

(2)細菌的特殊結構與細菌的緻病關系。

(3)細菌生長繁殖不同時期的特征。

(4)細菌的代謝産物及其意義。

(5)細菌種、屬及株的概念。

(6)噬菌體的裂菌及溶原周期的區别。

(7)細菌的耐藥機制。

(8)細菌的緻病物質。

(9)舉例說明細菌的感染類型。

(10)支原體與細菌L型的異同點。

編輯:趙岩

Copyright (C) 2013, 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版权所有
D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

地址:大連市旅順南路西段9号
郵編:116044   電話:0411-86110382

Baidu
sogou